马的典故 马的典故有哪些

2022-01-20 00:00:00 0 0 编辑:亿网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:本站原创

马的典故 马的典故有哪些

1、一马当先

【出处】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九十六回:“即便勒兵列阵,一马当先,驰下山来,犹如天崩地塌之势。”

【解释】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。形容领先。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,积极带头。

典故: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三国时,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,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。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:“这座山比定军山高,如果攻占它,居高临下,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,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。”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,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,占领了山头。

法正说:“老将军,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,我 在山顶监视。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,我就举旗帜为信号。举白旗,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;举红旗,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。这样,一定能取得胜利。”黄忠完全赞成。

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,下决心把它夺回来。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,应该坚守,决不可出去。但是,夏侯渊听不进去。

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,围住那座高山,大声叫骂,向黄忠挑战。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,黄忠看见,守在山腰不下来。

到了下午,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,乘他们没有防备,连忙挥舞 红旗。黄忠看到信号后,发起进攻。随着一片喊杀声,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,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。

黄忠斩了夏侯渊,夺下了顶军山,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。

2、指鹿为马

【出处】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二世笑曰:丞相误邪;谓鹿为马。”

【解释】指着鹿,说是马。比喻故意颠倒黑白,混淆是非。

典故: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说的是秦始皇死后 ,赵高和李斯专政 , 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 , 假传“圣旨”,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,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。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。

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的赵高仍不满足,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。可是,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,有多少人反对他,他心中没底。

于是,他想了一个办法,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,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,都有谁。

一天上朝时,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,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:“陛下,我献给您一匹好马。”

秦二世一看,心想:这哪里是马,这分明是一只鹿嘛!便笑着对赵高说:“丞相搞错了,这里一只鹿,你怎么说是马呢?”

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:“请陛下看清楚,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。”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,将信将疑地说:“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?”

赵高一转身,用手指着众大臣,大声说:“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,可以问问众位大臣。”

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,私下里嘀咕: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?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!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,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,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。

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,不敢说话,因为说假话,对不起自己的良心,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。

有些正直的人,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。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,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:“这确是一匹千里马!”

结果,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,甚至满门抄斩。从此,留下“指鹿为马”成语。

3、马首是瞻

【出处】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荀偃令曰:‘鸡鸣而驾,塞井夷灶,唯余马首是瞻。’”

【解释】首:头;瞻:往前或向上看。马首是瞻,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。后比喻服从指挥或依附某人。

典故:马首是瞻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,秦国十分强大,常欺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。引起了众诸侯国的强烈反感。公元前559年,晋悼公联合了其他诸侯国,组成联军去攻伐秦国。

指挥诸侯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。他原先估计,秦国得知诸侯联军来进攻,肯定会惊慌失措,战争很容易取胜。

没想到联军内部各怀异志,并不齐心,士气也很低落,秦国得知这些情况,所以一点也不怕,根本就没有求和的表示。秦军还在泾河的上游放毒,毒死了不少联军的士兵。

看到这种情况,荀偃就想早点发动总攻,他向联军将领发布命令说:明天早上鸡一叫,我们就准备出发,各军都要拆掉土灶,填平水井,以便布阵。作战时,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来行动,我指向哪里,大家就奔向哪里。

荀偃手下的将领听了他的话,觉得他太专横了,很反感。有个将领说:晋国从来就没有下过这种命令。你要向西去打秦国,那你自己去吧,我的马头可要向东,回到我们晋国去。

其它诸候国的将领看到晋国的将领带兵回国,也纷纷撤回自己国家去了。全军顿时不战自乱,荀偃眼看无法挽回,也只好狼狈地撤军了。

4、声色狗马

【出处】宋 苏辙 《龙川别志》卷上:“人主少年,当使知四方艰难。不然,血气方刚,若不留意声色犬马,则土木、甲兵、祷祠之事作矣。”

【解释】指室内、户外一切娱乐活动。指放弃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,追逐外在的娱乐活动。“声色”、“狗马”都是以事物的特征、工具代指事物本身。

典故:声色狗马的成语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隋炀帝的长子杨昭,即元德太子,卒于大业二年。当时,朝中官员都认为炀帝次子杨暕理所当然就是储君。

杨暕既为皇子,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,但他的品行却很差不及兄长杨昭,平时骄纵恣肆,行为不端。他周围的也是一帮龌龊小人,杨暕常派人多方搜寻声色狗马,供自己恣意淫乐。

那时,有个京兆人名达奚通,有个小妾王氏擅长唱歌,一时间达官贵人争相邀她出入华堂宴会,后来竟常到杨暕府中一展歌喉。有个御史向皇帝告发此事,炀帝很生气,派了1000多名士兵,搜查杨暕的府第,严厉查处了与此有关的人。

杨暕的妻子韦氏死后,杨暕就同韦氏的姐姐元氏私通,元氏生下一女,杨暕居然暗底里把他的亲信乔令则一帮人叫到府中,为此设宴庆贺,闹得不可开交。乔令则等人把杨暕的帽子脱下来,说应该戴上皇冠才对,又说元氏应为皇后。

后来炀帝知道这事,气得半死,下令处死乔令则等人,元氏赐死,杨暕手下的其他狐群狗党也被发配充军。

隋炀帝自己荒淫无度,儿子又如此不争气,再加上内政外交政策的失当,因此隋朝统治不满40年就宣告灭亡。

5、千军万马

【出处】《梁书·陈庆之传》:“先是洛阳童谣曰:‘名师大将莫自牢,千兵万马避白袍。’”

【解释】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。

典故:千军万马的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事情发生在南北朝时期,当时梁武帝命大将陈庆之率军伐北魏,陈庆之一路所向披靡,一直攻打荥[xíng]阳城下,他鼓舞士气,以7000人战胜魏军30万人,直向洛阳。他的将士身着白色战袍,十分威武。

魏人不禁感慨:“名师大将莫自牢,千兵万马避白袍。”

关键词: 营业 高血 高堂 怎样 乌江 四戒 三十 多肉 凡尔 亲属 强忍 大肠
本站文章均为<亿网科技有限公司>网站建设摘自权威资料,书籍,或网络原创文章,如有版权纠纷或者违规问题,请即刻联系我们删除,我们欢迎您分享,引用和转载,我们谢绝直接复制和抄袭!
我们猜你喜欢